祁连山的雪线在晨光中若隐若现,黑河湿地的芦苇荡里掠过几只黑鹳,企业治污设施实时用电量持续更新——这是甘肃省张掖市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屏幕上显示的画面。
从“靠人跑、凭经验”到“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网上管”,张掖这座河西走廊的生态要塞,正用数字技术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全域生态环境状况实时掌握
作为黑河、石羊河等甘肃四大内陆河的水源涵养地,张掖既是阻挡沙漠南移的“盾牌”,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节点。但长期以来,冰川退缩、林草退化、沙漠推进等生态难题,让传统人工监测模式难以应对。
“过去人工监测,像隔着纱窗看风景,既看不清全貌,也跟不上变化。”张掖市生态环境局肃南分局的郎文瑞记得,以前他们带着设备在祁连山腹地徒步巡查,一天最多走20公里,回来整理数据还得手写台账,等发现问题,可能已经过了半个月。
改变始于2018年。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建设“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023年扩容升级为“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让生态变化有了“秒级响应”的眼睛。如今,打开信息监控中心的大屏,卫星遥感每季度“扫一遍”祁连山,无人机随时“查一段”黑河湿地;地面19个空气站,地表水8个国控、4个省控断面、14个水功能区监测断面,以及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一目了然,企业治污设备的用电量也能实时掌握。
在信息监控中心的服务器机房,3100万余条数据正悄然流动。这是“一库”——生态环境元数据库的日常。它就像一座生态图书馆,收纳着祁连山变化图谱、黑河水文密码、企业的执法记录信息,还有祁连山重点区域的实时情况。
“以前林草部门的监控视频、水务部门的水文数据,各存各的‘保险柜’,想凑一起分析很难。”负责数据管理的工程师点开系统说,“现在用接口对接、技术适配,数据‘孤岛’被打通,鼠标一点就能看清楚。”
更直观的是“一图”——生态环境全景图。在这张动态更新的“数字沙盘”上,16类核心数据像拼图一样嵌在地图里:PM2.5浓度用颜色深浅标注,企业排污口实时监测,耕地土壤情况可以在图上精准定位。“‘一图’知全域,执法人员想了解企业详情,可以直接调取。”工程师说。
全天候在线,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祁连山保护区发现疑似问题点位,坐标北纬38°。请核查。”不久前,肃南分局执法人员的手机收到了预警。这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的卫星遥感系统在执行每季度的“巡天”任务,一旦发现土地扰动、新增建设等变化,经对比分析后会标记出疑似问题点位,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就会立即派单进行核查。
“十二张监测网”不仅可以全天候守护保护区,还能精准监测全域生态环境状况。空气环境监测网24小时捕捉PM10、臭氧的浓度变化,19个国省站点和微站组成矩阵,对戈壁滩的风沙“精准画像”;危废企业监测网可以对企业从产生到转移危废的每一步进行详尽记录;企业环保用电监测网,一旦发现企业治污设备“偷懒”,或用电数据异常,便会立即报警,倒逼企业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靠突击检查,现在靠数据说话,一旦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超标,系统会立即预警,企业负责人和执法人员手机上会同时收到提示,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
在“九平台”的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本底评估监测平台上,显示着全市“一园四带”造林绿化工程的卫星图片变化。曾经坑大沟深的黑河滩,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城市“后花园”,不仅如此,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的大屏幕上,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3年的生态产品价值数字格外醒目,物质产品价值有多少、调节服务价值值多少、文化服务价值占多少,都有了科学算法。
如今,1677家排污企业有了“数字档案”,“一企一档”可追溯;环评审批变成“网上办”,时限大幅度压缩。智慧监测助力生态治理精准施策,祁连山下的“智慧哨兵”,正用数据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答卷,让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牢固、更持久。(成健 赵全)
|